龙8国际(long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细胞培养肉技术领导者

科研进展

关注!这14个食品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来了

关注!这14个食品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来了

  1月10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结果和专家咨询评议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关注!这14个食品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来了(图1)

  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江南大学和南昌大学,2022年顺利通过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其前身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7年科技部批准的我国食品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食品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需求,贯彻“大食物观”精神,瞄准世界食品科技前沿,开展食品资源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创新,旨在强化国家未来食物供给保障能力,打造食品资源挖掘开发领先优势,培育食品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验室围绕食品组分结构表征与品质基础、食品微生物选育与种质资源挖掘、食品资源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食品蛋白质及新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设计重组与功能食品创制五个方向开展系统研究。实验室旨在担当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的重大使命,提升我国食品资源供给效率、优化食物供给结构,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2)大连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明月海藻集团3 家单位联合共建“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中国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青岛明月海藻集团3家单位在原“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重组,由科技部于2022年12月批准建设。实验室围绕海洋食品新资源开发、海洋食品加工新技术理论、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海洋食品功能物质与健康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开展理论创新、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

  肉品质量控制与新资源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细胞培养肉创制、肉品营养与人类健康、肉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肉品科学前沿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立足开创颠覆性的肉类生产方式、引导科学膳食、构建全产业链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满足肉类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重要支撑。

  (4)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共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5月30日,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共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获科技部批准建设,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子识别与预警、危害机理与风险评估以及质量安全全程控制3个研究方向,致力于解决“精准识别难、科学评估难、全程防控难”等重大科学问题。

  (5)西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优化组建了“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2年12月,由科技部批准,基于西南大学原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西南大学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优化组建了“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及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践行“大食物观”,解决蚕蜂等养殖及相关生物产业提质增效关键科技问题。

  蚕、蜂是我国特色养殖的代表和世界资源昆虫利用的典范。实验室针对资源昆虫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发展中科技支撑不足,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优质产品率亟待提升的突出问题,围绕资源昆虫生长发育与繁殖调控、资源昆虫系统生态与病害防控、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高值利用三个研究方向,聚焦蚕、蜂等资源昆虫生物基础、系统生态、蛋白高效生物合成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突破营养高效利用与蛋白替代、智慧高效养殖与病害绿防、产物质量过程控制与精准评价等核心技术,创建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建成世界领先的资源昆虫科技创新中心,持续领跑资源昆虫产业创新发展。

  (6)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

  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是2022年在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优化重组,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面向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饲料粮短缺、养殖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品质亟待提升等重大产业科技需求,围绕“降本提效、节粮减排”,聚焦“日粮养分协同高效转化机制”“畜禽精准饲养的营养代谢基础”“畜禽产品品质形成的调控机理”科学问题,组织实施畜禽营养代谢与调控、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基础、饲用活性物质创制、畜禽产品品质调控、畜禽精准饲养5个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构建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建成国际一流的畜牧业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国际合作窗口和学术交流平台,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畜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重大战略。

  (7)中国农业大学和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对动物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立足国际兽医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前沿,主攻兽医公共卫生安全核心领域的动物源微生物耐药、动物源人兽共患病与重大动物疫病、动物源食品安全,通过解析重大基础安全控制理论,突破动物疫苗、诊断试剂以及新兽药创制等关键技术,创制危害因子高效防控产品,构建兽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为从动物源头构筑强有力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提供重大理论、技术、产品支撑和解决方案,护航动物和人类健康,进而保障养殖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

  (8)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2年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两家优势单位,顺利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同年11月获批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我国专门以农业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学科群牵头单位。实验室面向农业绿色发展、大食物观和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挖掘生物固氮、杀虫抗病、动物健康、环境、食用菌和酵母等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解析重要农业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农业微生物-宿主-环境相互作用机理,改良和创造功能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创制新型高效安全的微生物产品。

  (9)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共建”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Germplasm  Innovation  & Utilization of Horticultural Crops)于2022年11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单位为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实验室以“园艺学”“生物学”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为支撑,整合了包括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续3次评为教育部优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果树)重点实验室(2次评为农业农村部优秀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育种中心、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等在内的20余个平台的优势资源。

  实验室以柑橘、桃、番茄等园艺作物为研究对象,以优质、高效、多抗新品种培育为目标,在种质精准评价与基因发掘、砧木接穗互作与砧木育种、种质创新与多样化品种培育、品质调控与高值利用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牵头组建了国内唯一的园艺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果树种质资源居全国第一,克隆柑橘、桃等重要功能基因数居全球第一;柑橘雄性不育和晚熟等优异种质创新与利用,促进我国柑橘品种改良,支撑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柑橘生产国,基本实现柑橘鲜果周年供应;桃新品种占我国主产区新建桃园面积50%以上;育成国际首例抗青枯病优质番茄等品种,降低了高端品种进口依赖。

  (10)安徽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共建的“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茶学学科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前身为1939年创建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是全国茶学学科的摇篮。实验室是在著名茶学家王泽农、陈椽教授等创建的茶学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先后获批农业农村部(1997年)、安徽省(1998年)、教育部(2003年)重点实验室,并于2015年1月20日获批为科技部和安徽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7年,依托的茶学学科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2018年3月成为安徽省实验室(首批十个之一)。实验室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4年,依托安徽农业大学,以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中龙8娱乐平台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顺利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同年12月获批为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国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40人,其中高级职称122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2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4人(含首席专家1人)。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和服务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优质高效、多抗、宜机及“特、专”重大新品种培育和茶资源高值化利用,围绕茶树种质评价与创制、次生代谢与调控、育种技术与品种培育、茶叶加工与高值利用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并建成国际一流茶学基础理论新高地、人才聚集与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策源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打造茶产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1)浙江农林大学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共建“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浙江农林大学牵头,依托原“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聚焦森林食物资源挖掘利用率低、高产功能性品种匮乏、高值化产品稀缺等行业痛点,力求在森林食物资源特征物质与健康效应机制、性状遗传及环境互作机制、物质代谢机制与生物制造、高效利用与高值产品创制等四大关键方向取得突破,形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创新成果。

  (1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共建的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日,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会上,依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共建的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2024年,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评审,获科技部批准。据悉,该实验室以“打造全球木本油料创新高地,成为木本油料应用基础研究策源地和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者”为目标,主要任务为4个研究方向:木本油料资源挖掘与性状调整、木本油脂绿色智造与品质控制、木本脂质定向转化与功效解析和木本油料副产物高值增效转化。

  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在长沙、哈尔滨等地为实验室提供固定独立的实验室场地4.8万平方米,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6台(套),总价值超过2亿元。

  据介绍,实验室设置了五年规划纲要,争取到2029年,基于资源挖掘和创制技术研发的新型木本油料单位面积产量和资源总量增加30%以上,新型油脂食品占比提升25%—30%,高端食用油脂占比由20%提升至50%;研发出适宜丘陵山地的木本油料新型采收装备,采收效率提高4倍,生产成本节约50%;开发出木本油料资源绿色可控高值化利用技术3—5套,木本油料资源规模利用率提升30%,产业综合价值提升50%。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5年1月顺利通过重组,其前身为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起源于我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是我国首批应用基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面向国家生物经济和生物制造产业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生物反应器工程技术体系为核心,围绕生物反应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转化机制与适配规律的科学问题,开展先进生物制造高效量产的生物反应器工程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量产导向的生物合成与转化机制,发展细胞代谢生物传感、生物工艺数字孪生和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先进传感器、工业软件及智能化装备,形成以规模化量产为目标的种质-工艺-装备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工程新范式。

  实验室凝聚了一支拥有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33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室以来,实验室秉承“道器合一、服务农医”理念,在生物反应器系统创制、多尺度发酵控制策略、细胞代谢精准监控与生物过程优化技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助力抗生素等重大产品制造,获得8项国家科技奖,26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支撑了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A+学科,培养了近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及行业精英上万人,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和学科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实验室国际合作广泛,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实质性科研合作。自主创办了三本专业学术期刊《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Food Bioengineering》,有效发挥学术创新引领性,扩大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微生物药物的高效“智”造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顺利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化水平。

  实验室以强化生物制造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核心使命,积极构建国际一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任务目标为导向,打造生物制造的“中国力量”, 赋能生物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4)由山东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共建的“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3月16日,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制造学科集群揭牌。

  今年3月,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重组并揭牌,重组后的实验室由山东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共建。“生物技术自主可控、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组后实验室的新目标要求。实验室将深化微生物改造技术源头创新,深入开展“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智能化酶工程技术、优质菌种创制及产业化应用”三大方向科研攻关,努力为我国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产业提供原创理论供给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建立健全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微生物改造技术体系,是实现我国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解决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基础之策和关键一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表示,将举全校之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