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国际(long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细胞培养肉技术领导者

政策法规

2025-2034年农业展望报告

2025-2034年农业展望报告

  

2025-2034年农业展望报告(图1)

  近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发布的《2025-2034年农业展望报告》,对未来十年全球农业和食品市场的走向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份覆盖粮食、肉类、乳制品、渔业等多个领域的报告,揭示了人口增长、收入变化、技术进步和环境挑战如何重塑我们的餐桌和农业生产方式。

  未来十年,全球对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预计将增长13%,但这种增长并非平均分布。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消费增量都将来自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收入稳步提升,且城市化进程加速,正推动饮食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些国家,越来越多人能负担起肉类、乳制品和水产品等“营养更丰富”的食物。以肉类为例,到2034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将小幅上升,其中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长最为明显。比如, lower-middle收入国家每人每天从肉、蛋、奶中获取的热量,预计将增长25%,超过FAO设定的“健康饮食篮子”标准。这背后是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加工食品、在外就餐,对动物源食品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不过,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同步改善。低收入国家的情况仍不容乐观,每人每天从动物源食品中获取的热量预计仅143千卡,不到健康标准的一半。这意味着,尽管全球粮食产量在增长,营养不平等问题仍将持续,部分人群仍面临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不足的困境。

  高收入国家的消费则趋于稳定。随着健康意识提升,这些国龙8娱乐平台家的人们开始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转向禽肉、鱼类和蔬果,甚至出现了对“可持续食品”的偏好。但整体来看,饮食结构已相对固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为满足增长的需求,未来十年全球农业和渔业总产量预计将增长14%,达到3.96万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这一增长主要依赖“效率提升”——比如更优质的种子、精准施肥技术、改良的养殖方法等,而非单纯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

  从地区来看,亚洲太平洋地区将是增产的核心力量,贡献全球54%的产量增量,其中印度的增长尤为突出,预计占该地区增量的40%。拉丁美洲和非洲也将显著发力,特别是非洲,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粮食产量有望实现2.3%的年均增长。

  但产量提升的同时,环境压力也在加大。报告显示,由于 livestock养殖规模扩大(尤其是牛、猪等反刍动物),农业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将增加6%。不过,单位产量的碳排放强度会下降——随着养殖效率提高,生产一公斤肉类或谷物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比过去更少。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地区的排放差异明显。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碳排放增长最快,因当地畜牧业规模扩大且技术相对落后;而欧美等发达地区,由于养殖效率高且政策严格,排放增长几乎停滞,甚至可能下降。

  随着生产和消费的地理分离加剧——比如美洲、欧洲生产的粮食需要运往亚洲、非洲消费——国际贸易的作用愈发重要。报告预计,到2034年,全球22%的卡路里消费将来自跨境贸易,这一比例与过去十年基本持平,但总量将显著增加。

  从流向来看,拉丁美洲、北美和欧洲仍是主要出口地区,而亚洲、非洲则是主要进口地区。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净进口量预计将增长55%,以满足当地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即便是印度这样的农业大国,未来也可能从粮食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贸易的稳定运行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报告强调,一个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能帮助粮食从“过剩地区”流向“短缺地区”,平抑价格波动。比如,非洲通过区域自贸协定(如非洲大陆自贸区),正逐步扩大内部粮食贸易,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报告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了一个积极可能性:如果广泛推广“减排技术”并提升15%的农业生产力,到2034年,全球不仅能龙8娱乐平台消除饥饿,还能让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7%。

  这些“减排技术”包括:在种植业中推广精准灌溉、轮作制度和有机肥;在畜牧业中使用低甲烷饲料、改良粪便处理技术;渔业中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等。例如,给牛添加特定饲料添加剂可减少肠道甲烷排放,精准施肥能降低农田氮氧化物释放。

  对低收入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在增产的同时不必付出更高的环境代价。比如,非洲通过推广抗干旱作物和生态养殖,既能提高产量、改善营养,又能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从价格来看,受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影响,未来十年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扣除通胀后)预计将小幅下降。比如,小麦、玉米等主粮的实际价格可能逐年走低,肉类、乳制品价格也将保持稳定。

  但价格波动仍不可避免。极端天气(如厄尔尼诺现象)、地缘冲突、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短期价格跳涨。报告通过模拟发现,有40%的概率出现“极端价格事件”,即价格超出正常区间,这对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购买力将是不小的冲击。

  对消费者而言,食品支出的“性价比”可能提升——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样、更优质的食物;但对农民,尤其是小规模农户,则需要通过学习新技术、融入产业链来应对价格压力。

  这份报告勾勒出未来十年农业的核心矛盾:既要喂饱更多人、让饮食更健康,又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贸易合作和政策支持。对普通人来说,未来的餐桌将更丰富,但“吃得好”与“吃得可持续”的关联会更紧密;对全球而言,如何让增长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同时守护好地球家园,仍是最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