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外长这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参加第二天举行的中国 -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
而乌拉圭作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团团长,在论坛里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所以这次会谈与其说是双边单独行动,不如说是中拉整体合作框架下的一次预热,目的是为接下来的部长级会议铺路。
从双方表态看,王毅特别提到中乌关系的高水平,比如奥尔西总统当选后,中国特使第一时间出席就职仪式,奥尔西也优先会见中方代表。这种高层互动频率确实能体现两国互信。
乌拉圭方面则强调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还提到要深化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这些表态更像是巩固政治共识,而非具体项目落地。
不过有几个细节值得琢磨。乌拉圭驻华大使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中乌在环保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比如乌拉圭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全球领先,而中国在新能源应用上有优势,双方可以互补。
另外,乌拉圭对华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纸浆、锯材等林产品已经超过传统的肉类和羊毛,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这可能意味着双方在可持续林业发展上有新的合作空间。但这些合作是否在这次会谈中达成具体协议,目前还不清楚。
再看看即将举行的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根据官方消息,会议将聚焦科技创新、经贸投资、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领域,还会通过多份成果文件。
乌拉圭作为拉美国LONG8股份有限公司家的代表,很可能在会议中推动绿色能源和农业贸易等议题。比如乌拉圭大使提到,拉美国家希望在气候变化领域和中国加强合作,共同LONG8股份有限公司应对 COP30 等国际挑战。
而中国在会议上提出的 “数字一带一路”“绿色一带一路” 等倡议,也可能与乌拉圭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但和中美会谈一样,这次中乌接触的实际成果还没完全浮出水面。双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合作协议或项目清单,更多是释放积极信号。比如王毅提到要“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卢贝特金则表示 “愿共同践行多边主义”。
从长期来看,中乌合作的潜力确实存在。乌拉圭是拉美地区对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中国连续多年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农业、环保、科技等领域有天然互补性。
比如乌拉圭的优质农产品可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而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能帮助乌拉圭提升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此外,乌拉圭在南共市和拉共体中的协调作用,也让其成为中国深化拉美关系的重要支点。
但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拉美地区近年来经济波动较大,乌拉圭虽然政治稳定,但市场体量有限,大规模合作项目可能受限于其国内财政能力。
另外,中拉合作中常见的文化差异、政策协调等问题,也可能影响具体项目的推进速度。比如中国企业在拉美的投资曾因本地化不足引发争议,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是双方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
综合来看,这次中乌会谈更像是一次战略沟通,而非成果发布会。双方通过高层互动巩固了政治互信,为即将举行的中拉论坛预热,同时释放了在绿色发展、农业贸易等领域合作的意愿。
但具体合作能否落地,还需观察后续会议的成果文件和实际行动。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乌合作既是中国扩大 “全球南方” 朋友圈的重要一步,也是乌拉圭寻求经济多元化的必然选择,但真正实现互利共赢,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和中国交往的字典里没有“坑”字,更没有“霸”字,只有合作共赢、友谊长存温文尔雅大国形象跃然纸上